在取得「專案許可證」的加持和建立關係人資料庫之後,專案管理便可以進入規劃階段。規劃階段最重要的專案文件就是專案管理計畫(Project Management Plan, PMP),是用以界定專案該如何執行、監控以及結案的說明文件。在制訂專案管理計畫過程中,專案經理人必須對必要的各項活動進行界定與整合,並協調各項子計畫,例如範圍管理、時間管理、成本管理、風險管理等等,使之成為完整且可執行的專案管理總計畫。規劃的活動包含:
1.記錄細部顧客需求、制約以及假設
2.辨識關鍵專案團隊成員
3.建立工作分解結構(Work Breakdown Structure, WBS)
4.發展變更管理計畫
5.辨識專案風險與建立風險管理計畫
6.核准專案管理計畫
7.進行開工會議、審查整部專案管理計畫並達成共識
進入規劃階段時,專案經理人必須負責建立專案管理計畫。若把專案管理比喻為交響樂團演奏,則專案經理人就是樂團指揮,而專案管理計畫就是讓所有演奏者都能各司其職的共同樂譜,即便是由一流演奏好手和指揮所組成的樂團,若是少了共同樂譜,各吹各的調,整個樂團就一定會荒腔走板。專案管理若沒有專案管理計畫,其下場亦然,專案團隊將宛如一盤散沙,各顯神通。
專案管理計畫是專案經理人管理專案時的指引,專案管理計畫包含專案團隊打算怎麼執行與監控專案的詳細內容。計畫中除了管理流程和專案的交付項目之外,當然也會要求專案團隊共同思考:在必須達成目標的情況下,到底要做什麼、怎麼做、由誰來做,以及要花多少時間?就像登山管理計畫必須估算要爬到多高(交付項目)?目的地到底是山頂還是山腰?如果是山頂,要走哪一條路線?如果要走這條路線,需要攜帶哪些裝備、還要帶多少食物和飲水?到下一個休息站(里程碑),大概要花多少時間?
在整個登山管理計畫中,所需資源種類和數量的「估算」扮演一定份量的角色:食物的量要估算、水的消耗量要估算、路線所花的時間也要估算、人員能攜帶的裝備重量更要估算,所以我們有很多資訊都是來自於估算。因為每個專案的內容都有其獨特性,有可能是過去從沒經歷過的,也因此這些估算大多帶有一定比例的假設與猜測,就免不了會有不確定和誤差,也就是會有風險,因此估算結果最好加上可容忍的誤差範圍,或是可接受的風險範圍。
專案管理和登山一樣都需要預先規劃。登山之所以需要地圖,正如專案管理之所以需要專案管理計畫,目的是讓我們知道要去哪裡,以及達成目標中的所有過程。不敢說一切都能如預期或是不會迷路,但最少應該知道,萬一迷路了該怎麼辦?萬一真的迷路了,必須明確知道目前的路線跟原先規劃的有多大差異?唯有知道兩者的差距,才能知道該怎麼走才有機會回到原先預期的方向,才不至於因為一時迷路走岔而完全失去方向。
請問iT人,您參與過無數專案,可曾見過或撰寫過「專案管理計畫」?
很多iT人都沒有作計畫的習慣,總是認為「計畫趕不上變化,變化趕不上老闆一句話,或是顧客一通電話」。iT人參與專案管理,首先就是必須學習如何發展專案管理計畫,專案規劃的目的是溝通、畫出地圖,以及在萬一事情不如預期時,讓我們能快速掌握狀況。正是因為有計畫,專案才能因應變化,進一步根據既有資訊重新規劃。(第30之5篇完)
Hold 30天鍊成PMP鐵人 系列連結
上一篇http://ithelp.ithome.com.tw/question/10074458
下一篇http://ithelp.ithome.com.tw/question/10074745
專案管理計畫除了可以做為執行和監控之依據
更是檢驗專案績效的標準
沒有計畫就無法判斷專案的成敗
就好像沒有靶那裡知道有沒有正中目標
許多人不事先做計畫
卻在專案結束時宣佈專案成功達成預期目標
我的感覺這些先射箭再畫靶的專案經理人
某種程度上都已經違背誠信原則